问鼎app官方下载 老人较好的运动方式:太极排第三,第一很多人忽视了
谈及适合老年群体的活动项目,许多人最先想到的是练习太极。这种运动姿态平缓,体态优美,仿佛是专门为年长者设计的。然而需要了解的是,在各式各样的活动类型里,尽管太极十分有益,却并非老年人参与的首选项目。
国家体育总局所推出的《全民健身指南(老年人篇)》中清楚表明,老年群体的活动应当以安全、适量、提升身体机能为主要目标,不应只关注外在表现或活动强度。
什么样的活动方式比太极更适合老年人呢?为何众多人对其缺乏关注?现在,就让我们深入探究这个话题。
第一名:快走,真正的“长寿药”
你没看错,排在第一的不是太极、也不是广场舞,而是快走。
许多人认为快走过于平凡,甚至无法算作真正的锻炼。然而,科学研究表明,快走才是老年人最适宜的优选活动。
2022年,《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发布了一项大规模调查结果,表明每日步行超过八千步的群体,其死亡几率会减少一半;即便步数只有六千步,也能使风险降低三分之一。
快走的益处,正与老年人活动时最看重的三点不谋而合:操作简便,风险可控,并且能达到预期效果。
快速行走不会给关节带来压力,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也不在乎环境如何。每天坚持30分钟,人的血液循环、神经反应、肌肉力量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的老年人,适合把快走当作一种有效的辅助康复方式。
第二名:游泳,锻炼心肺的“全能冠军”
谈论到水中活动,许多年长者首先想到的是“非常消耗精力”“可能会突然绷紧肌肉”,然而,如果水温合适、姿势正确,这种活动对上了年纪的人而言,是一种极佳的心脏和肺部锻炼方式。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老年人每周进行2到3次游泳锻炼,坚持三个月后,他们的肺活量普遍增加了百分之十二,同时血压也显著降低了。
水的支撑作用有助于缓解关节负担,降低运动时可能出现的伤害,对于患有关节炎的人群尤为适宜。同时,水中活动时规律性的呼吸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心肺功能,并且对于防止老年群体慢性病症的出现及恶化有积极作用。
对于水适应能力不强的年长者来说,不宜仓促进行水中活动,可以挑选水中漫步、水中锻炼这类强度较低的“水内锻炼”,同样能够取得良好成效。
第三名:太极,运动中的“温和派”
太极拳能持续位列前三甲,原因在于它不只是健身活动,还是促进身心和谐统一的平衡手段。
北京体育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太极拳是一种典型的低强度有氧活动,有助于增强老年人的平衡感、柔韧性以及注意力,特别适合用来避免摔倒。
老年人因摔倒而死亡的情况在我国最为常见,而太极拳对于锻炼下肢平衡能力方面的作用,已经通过许多实验得到了验证。
另外问鼎娱乐,练习太极有助于减轻精神压力,使人更容易入睡,对老年阶段常见的情绪不稳定有积极作用。
学习太极的基础需要一定的门槛,它的动作要求连贯流畅,注重力量的运用,并且要与呼吸协调一致,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最好向专业的指导老师学习,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以免因为练习不当而造成肌肉的损伤。
运动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度”
很多老人看到别人晨练就想效仿,一下子做太多,反而伤了身体。
中国疾控中心老年健康研究团队提出:老年人每星期需进行不少于150分钟的中等程度身体活动,具体可分解为每日30分钟,或每次15分钟并每日执行两次。
衡量活动量是否适宜的一个便捷方法为:进行锻炼期间能够顺利交谈,却无法哼唱歌曲。运动量过小则难以达到目的,过大则可能损害身体。
另外,活动开始前后要充分活动身体问鼎app官网下载安装,进行伸展,选择合脚的鞋具,注意添衣御寒,防止关节受冻。
这些“运动误区”,你中招了吗?
很多老人自认为“天天活动身体”,其实走进了常见误区:
误区一:做家务就是运动。
烹饪、清洁地面属于体力活动,并非体育锻炼。这类活动缺少连贯性和规律性,对于增强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帮助甚微。
误区二:跳广场舞等于健身。
广场活动场面喧哗,音响效果嘈杂,舞步节拍迅猛,可能导致腿部关节受损。夜间进行此类活动时,环境光线不足,场地不够平整,更容易导致失足。
误区三:泡脚、按摩当锻炼。
泡脚与按摩仅能改善局部血液流动,无法替代全身性锻炼,对于增强心脏和肺部功能几乎没有帮助。
为什么说“静”比“病”更可怕?
全球卫生权威机构强调,缺乏运动已经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第四位的因素。长时间不活动,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会变差,肌肉会变弱,骨骼会变疏松,血糖会快速升高,血液中的脂肪含量会增高,老年时期的慢性疾病就是这样慢慢形成的。
一项关于国内年满六十岁群体的调查发现,每日静坐时长超过六个小时者,罹患慢性病症的几率,要显著高于经常活动的人,具体来说,前者是后者的近一倍半。
行动胜过服药。哪怕每日只是多行几步,多站片刻,多舒展一下筋骨问鼎娱乐下载入口,身体都会因此受益。
给老年人的运动建议,记住这“三句话”
1.能走就别坐,能站就别躺。
日常生活中多动动,是保持活力的第一步。
2.贵在坚持,不求强度。
运动讲究的是长期积累,而不是一时“猛干”。
4.量力而行,安全第一。
有基础病的老人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量身定制运动方案。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