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娱乐电子游戏 社区健身器怎么都成了“压腿神器”
自1998年试点实施以来,至2001年实现大规模普及,我市的户外健身设施现已广泛分布于各个小区和公园,全民健身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通过对市民需求的梳理,我们发现目前许多社区的健身设施已无法满足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需求。一方面,不同年龄段的老人们对健身设施的需求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社区在考虑这些设施的安全性及优先级等问题时,也显得顾虑重重。健身器材要怎么改才能让更多的人都满意?记者展开走访调查。
问题一
健身需求不一众口难调
许多老人表示,小区内的健身设施并不符合实际需求。这种现象的出现,记者观察到,主要是由于老人们在使用器材时更倾向于根据个人需求,而较少关注器材本身的设计和使用说明。
众多小区中,最受老年人青睐的是那些背部和腿部按摩器以及压腿器等健身设备。除此之外,一些老人还会借助乒乓球台来压腿,而那些腿部力量不足的,则会选择使用单人腹肌架进行压腿锻炼。还有一些老人的韧带较为柔韧,他们则会用伸背器来进行压腿。在走访过程中,无论是在小区内还是在街心公园,我们都能看到“万物皆可压腿”的景象不断上演。这些地方的健身器材种类高度同质化。
无论是何种用途的器材,在一些居民眼中都是“压腿神器”
60岁至75岁的老年人表示,使用跑步机、背部伸展器、乒乓球桌等健身设备时,所获得的锻炼强度不够理想。然而,对于75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他们担心使用这些设备,并建议增加更多具有拉伸和按摩功能的健身设备。记者观察到,在部分公园的锻炼区域,那些被擦拭得发亮的并非健身设备,而是健身区域的围栏和石阶,老人们正借助围栏压腿、摩擦背部,或是利用石阶来按摩足部经络。而在某住宅小区的锻炼区,许多健身器材上积满了灰尘。一位老人表示,尽管这里有众多器材,但他认为最有价值的却是一棵大树。老人将黑色的塑料袋覆盖在树干上,然后借助树干进行背部摩擦。
周边这么多健身器材,居民只对这棵大树“情有独钟”
记者对市民的诉求进行了整理,发现容易引发分歧的健身器材主要有:不适合75岁以上老人使用的单杠、设置重复的划船机、以及各种仰卧起坐辅助设备等。其中,球类健身设施引发的争议更为显著,尤其是乒乓球台,成为了争议的焦点。考虑到活动区域有限或存在噪音困扰等问题,一些老人提出了取消乒乓球桌或调整其摆放位置的提议,这一想法与热爱乒乓球运动的居民群体之间产生了新的分歧。
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2号院侧畔设有健身区域,内设数张乒乓球桌,深受当地居民喜爱。不论早晚,总可见居民在此挥拍竞技。然而,此举亦引发了不少周边居民的看法和议论。附近居民楼的住户们常常谈论噪音扰民的困扰,同时,一些在此区域锻炼的居民也表示,为了防止乒乓球飞出范围,乒乓球桌周围被拉起了绿色的网,将原本就不宽敞的空间分割成了两部分,“这里的健身设备、树木都变成了支撑网架的支柱,一些配备座椅的健身设备也变成了休息区,显得有些拥挤。”
问题二
空间局促健身“耍不开”
老旧小区的空间往往狭小,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设立健身区域并非易事。尤其在众多老旧小区中,健身器材的安置往往只能“因地制宜”。然而,器材闲置或使用不便的现象屡见不鲜,隐藏在小区角落的健身设施成了居民们热议的话题。
单杠紧邻小区的长廊而设,其景象宛如为长廊的进出口增添了一道“限高”的标志。在朝阳区的农光里南院小区,提及健身设施,居民们纷纷热议,交谈间,不约而同地用一个字来形容——拥挤!
农光里南院小区的单杠像“限高杆”一样横在小区长廊前
小区甲6号楼北边的单杠成了居民们普遍不满的对象。这个单杠几乎无法使用,当有人尝试玩单杠时,长廊里的居民们便会集体围观,场面显得颇为尴尬。使用单杠的居民担心会阻挡其他人的通行,更害怕不小心踢到坐在长廊里的人。“动作施展不开,既担心伤害到他人,也害怕自己会撞到长廊的柱子或横梁。”
居民们指出,除了单杠之外,漫步机也沦为了闲置之物。这些器材被紧紧地“卡”在了一个缝隙密布的角落,若想使用漫步机,人们不得不从其扶手下方挤过。记者随居民一同在小区内漫步,发现其他健身器材也普遍被“塞”在了小区的各个隐蔽角落。行走间,居民忽然指向两辆行驶中的车辆,“瞧那两辆车,部分设备竟安置在停车位后方,即便易于搜寻也无关紧要,真正的问题是,又有谁愿意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被迫吸入尾气呢?”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本市众多老旧住宅区普遍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健身器材的安置地点难以确定。例如,在东城区的朝内小区,众多老年人纷纷反映,户外健身器材的缺乏。经过记者的实地考察,发现该小区的公共区域空间有限,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远不止是健身器材的配置。在小区内漫步,几乎每条道路两侧乃至人行道都挤满了各式车辆,而小区的亭子及附近的空地,则被晾衣绳密密麻麻地缠绕,晾晒的床单被褥交织成一片“迷阵”,而悬挂在半空中的被褥之下,更是停放着众多电动自行车。居民们一边抱怨健身器材不足,一边又感到困惑:空间如此狭小,户外健身器材似乎无处安放。
朝内小区的场地相对狭小,除了设有户外健身区域,还存在停车和晾晒空间不足的困扰,这些问题均需得到妥善解决。
在穿梭于众多街乡与社区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所面临的挑战却出奇地相似,公共区域的狭小带来了诸多困扰,诸如停车难、充电车棚不足、健身场地短缺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解决,但可供利用的空间有限,我们不得不根据问题的紧急程度和影响范围来优先处理,优先解决那些诉求最为迫切的问题。”
问题三
空间有余却利用不足
李女士年逾古稀,居住在大兴区双河南里尚城北区。她对锻炼充满热情。她认为,即便小区面积不大,车辆停放空间不足,活动区域有限,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她所在的小区实际上空间较为宽敞,拥有数块空地。她不禁疑惑,为何不能在这些空地上增设更多健身器材呢?
李女士提及,她的住宅区大约在2017年左右落成,里面居住着不少老年人和儿童。自她搬入已有六年光景,她一直期待着家门口能增设一些健身设施,然而这一愿望始终未能成真,她只能选择前往邻近的小区或公园去借用健身器材。
5月24日的午后,记者抵达了双河南里尚城北区,踏入小区西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形状为方的广场,广场四周分布着几排座椅,中央则摆放着一套健身设施,单杠位于一侧,而秋千则位于另一侧。单杠上晾晒着居民们的小被子,不远处,孩子们在秋千上嬉戏,而几名居民则坐在座椅上休息。这里便是小区中唯一的健身场所。
记者走遍了整个小区,结果发现小区里竟然还有三块未被利用的空地。在这些空地中,有一块位于路边,上面停放着两排电动自行车。而小区的东侧和南侧各有一块,它们被铺设了绿色软胶,面积宽敞,形状也十分规整。许多居民都认为,这些空地完全可以被用来安装健身器材。目前,它们正闲置着,实在是有些浪费。
记者离开小区后,紧接着来到了双河南里尚城南区。与北区相比,南区虽然面积较小,但记者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形状不规则的空地问鼎娱乐电子游戏,上面摆放着七八套健身设备,包括转盘、腿部按摩器、高低杠和漫步机等,吸引了五六位老人在此锻炼。其中一位老人透露,他实际上住在北区,但通常会选择在南区“错峰”锻炼。“要是碰上孩子们放学,那就肯定不行了。”我的腿部状况不佳,因此只能使用那些固定在特定位置的健身设备,诸如仰卧起坐器和漫步机这样的器材,我根本不敢尝试使用。
启发
老博会上寻找“金点子”
5月21日至23日问鼎app官网下载安装,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在首都举办。会上,众多企业聚焦于老年人健身领域,同时,众多专业人才投身于老年人健身器材的设计工作。针对小区健身器材配置与居民需求之间的冲突,记者在活动现场寻求解决方案。
健身器材的设计团队中有多位成员表示,北京自1998年起便开始对户外健身设施进行试点,并于2001年实现了全面推广,这一过程中还经历了适应老年人需求特别是“老老人”需求的转型期。出现与老年人,尤其是“老老人”健身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当户外健身器材崭露头角之际,公众对其抱有好奇之心,乐意尝试这些器材带来的锻炼效果。设计一款既适合老人又适合儿童的健身器材,其普及性显得尤为关键。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新奇感逐渐消退,尤其是老年人群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锻炼需求,于是便出现了“什么都能用来压腿”的普遍现象。实际上,从设计的角度来看,任何人都能够轻松进行操作的设计往往容易实现,然而,能否精确地满足健身需求则完全是另一码事。
在本次展会中,记者观察到,众多企业将健身设备的设计焦点集中在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求上。比如,有一家公司的健身设备设计极具科技气息。老人踏上AI智能综合测试设备,其身体各项功能数据随即被检测并记录,这些数据随后传输至与之相连的健身器械,当老人操作这些器械进行锻炼时,设备能够根据老人的具体身体状况,自动调节至适宜的锻炼强度。
记者进一步得知,“长者运动健康之家”这种专为老年人设计的健身房模式在南方一些城市颇受欢迎,然而在北京却相对罕见。现场的工作人员认为,这种设施在短期内难以广泛推广,主要障碍在于老旧小区的场地空间较为局促。尽管现有的经验难以立即复制,但为老年人量身定制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健身计划,或许能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
建议
“由近及远”新布局或可破题
小区若面临场地紧缺问题,将必要的、占用空间较大的健身设施安置于周边的街心公园,这或许能成为解决难题的一种途径。朝阳区和平街街道与东城区和平里街道在城市绿道中增设乒乓球和羽毛球场地,这一做法已吸引了记者的广泛关注。
和平里西街的城市绿道里,乒乓球场地备受附近居民喜爱,球台林立,下面设有防护网,确保乒乓球落地后不会四处飞散;上方装有隔音设施,健身时的嘈杂声不会影响他人。附近的健身爱好者早已习以为常,纷纷走出小区到此挥拍。而在地坛公园东墙外的城市绿道中,规划有序的羽毛球场同样颇具特色。
在小区内增设针对“老老人”使用的拉伸和按摩健身设备,将适合较高运动强度的器材配置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的街心公园,同时将球类运动场地集中在小区周边的公园和城市绿道,这样的布局是否能够成为解决当前困境的有效途径呢?
汪碧刚委员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老年学和社区研究中心副主任问鼎娱乐下载入口,对于健身器材“由近及远”的布局构想表示高度认同。他指出,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社会阶段,相关部门需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同时,全民健身工作的持续深化与改进,也应更加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健身器材的合理配置需关注两大关键点,一方面需借助协商治理机制,深入洞察老年人对健身器材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更需紧密顺应城市发展的节奏,使公共健身设施成为优化绿色区域、滨水区域的关键要素。
汪碧刚提出,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促进街区更新并整合各类空间资源是一项关键理念,这一点在《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中得到了明确的规定。此外,对健身器材的布局进行重新调整,也是实施这一理念的重要措施之一。小区内设置占地少、噪音低的拉伸和按摩器材,便于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就近锻炼;将运动量稍大的健身设备布置在街心公园,不仅发挥了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势,也为市民亲近绿色提供了便利;集中布局的球类健身区域,不仅为健身爱好者提供了更宽敞、规范的锻炼场所,而且有助于形成地区特色。(记者 景一鸣 陈圣禹 实习记者 成进羽)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