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app官方下载 光看步数的运动真能促健康吗?微信运动,有人狂热,有人离开

本报记者 杨静 通讯员 李文瑶

二零一五年,微信运动这个仿照行进记录库的公众号开始应用。人们可以查询每日行走的距离,也能和他人比拼运动量,或者互赠喜爱表示。

现在,每天讨论学习强国的积分情况,还有微信运动的步行数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过去两年里,怎样增加自己的微信运动步数,以及销量达到一万的计步器,都是网络上非常流行的讨论内容和常用语。

但是微信运动没有业绩指标,不会有人天天督促你达成目标,促使自己坚持的往往来自外界要求或对身心强健的追求。现在观察微信运动,一些人分数节节攀升,手腕上的设备时刻佩戴,在社交平台里程榜单上占据领先位置,另一些人则默默关闭了相关功能。

单纯依靠计数运动真的有助于提升身体健康吗?相反,许多人宁愿远离微信里的运动统计,这背后的缘由究竟是什么?

“微信运动”排名也有玄机

光看步数的运动真能促健康吗?

微信运动的显示界面,包含的指标总共四个,分别是个人排行位置,参与者的称呼问鼎娱乐下载链接入口,累计运动数值,以及一个用于表达赞赏的红色爱心图标。简练的图景可以清晰区分微信联系人:顶尖群体多为各类运动达人,比如长跑圈里每日里程超十五公里的高手,活动量不足六七万步,等于自毁形象;中间层多是忙碌的上班族,或是寻常的健身者,通常仅周末时运动数据才显眼;往后是随性的运动爱好者,对步数增减毫不在意,而最后便是无所事事的宅家男女。

推广每日一万步的标语曾使微信运动广受欢迎,然而为何部分人长期执行此目标却未见明显改善?单纯追求步数真的有益于身体健康吗?

到“十三五”时期结束,浙江省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已超过百分之四十。在这些人群中,最普遍的运动项目是快走,其参与人数占总体的三分之一。浙江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全民健身研究中心的负责人薛亮指出,虽然快走很受欢迎,但并非运动量越大越好,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调整,并且逐步增加运动强度。

要想让身体更加灵活,同时增强心肺能力,运动强度需要适中,薛主任介绍了两种自我检测方法,一种是借助手表、心率监测器等可穿戴装置来测量,中等强度有氧活动的心率等于最高心率乘以六成到八成问鼎娱乐app苹果下载,而每个人的最高心率通常可以用“220减去年龄”这个公式来估算。适度健走的节奏,年轻群体每分钟踏步数大约在130到135之间,中年群体每分钟踏步数大约在120,60岁以上群体每分钟踏步数大约在100,需要持续行走三十分钟。

医学上有个概念叫“千步当量”很值得介绍。这个千步当量,意思就是指中等强度步行1000步的活动量。每个人每天可以保持6000到10000步左右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这个活动量可以换算成其他活动所需的时间。每千步约等于骑自行车七分钟,做健身操六分钟,打太极拳八分钟,练瑜伽七分钟,走楼梯六分钟,打乒乓球七分钟,打羽毛球六分钟,慢跑三分钟,跳绳三分钟,游蛙泳两分钟等等,这样可以让锻炼效果更好,运动方式更丰富。

有人用“微信步数”当起了福尔摩斯

窥探数据背后的生活喜好

现在,微信运动除了可以计算活动量,还充当了一种手段,能够帮助人们掌握动态,洞察兴趣。

想象一下,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状况:难得的周末,你舒坦地躺在床上睡到天亮,肚子发出响声,正打算高兴地订个外卖,父母的电话突然响起,语气急促地询问:“你是不是还在床上没起来,是不是又睡过了没吃早点,是不是……”

你肯定想知道他们怎样能像有千里眼一样看见你的情况,等到发现你的微信步数仅剩个位数,一切就都明白了。

有些老年人会向同伴提及自己的微信运动数据,如果某个阶段活动量明显偏低,他们便认为这是健康状况不佳的征兆。

网络平台存在一个关注量达两百万的议题:有人能否借助微信运动记录来分析他人当日的活动轨迹?有一个回答非常简练,说明情况如下:如果每日步行量少于两百,那么几乎整日都待在家中,所有饮食都依赖外卖;如果步行量在两百到一千之间,那么在家度过的时间超过百分之六十,偶尔出门取个快递或者吃顿饭;如果步行量在三千到六千之间,那么通常是正常上班或者兼顾工作和生活;如果步行量超过六千且没有限制,那么很可能是在外出游玩或者进行出差工作。

事实上,许多人借助这种方法打探他人的日常,譬如父母牵挂远方子女的境况,又或者对某个特定人物产生浓厚兴趣,想要探究他的一日三餐,甚至有人将此当作侦探游戏,凭借运动量来检验真伪。

有人借助微信运动进行奇思妙想,倘若你每日名次在两百之后,仍有人持续为你点赞,这难道不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既不必担忧熟人察觉端倪,也无需顾虑对方已阅却未回复,只需默默浏览长长的排行记录,逐一查看来人。

因此,单纯用于记录行走的数字,现在承载了更多社交层面的意义。然而,这也算是一种个人隐私的公开,一旦细化到步幅和节奏,或许你全天的活动轨迹都会被人完全了解。

摆脱最初对每日行走数字的过度热衷,如今问鼎娱乐,许多人决定关闭微信的步数功能,他们宁愿忽略个人的运动记录,不去衡量自身的身体状况,也不希望泄露自己的日常活动,从而退出了这场数字竞赛,只求换取一份安宁。

关键词:

客户评论

我要评论